NO.81 中国对外石油投资引发全球安全隐忧?

发表日期:2012/10/18 已经有94位读者读过此文

哥伦比亚国际投资展望

哥伦比亚大学维尔国际可持续投资中心

FDI热点问题的观点

 

系列81     20121022

总编辑: Karl P. Sauvant (Karl.Sauvant@law.columbia.edu)

执行编辑: Jennifer Reimer (jreimer01@gmail.com)

 

中国对外石油投资引发全球安全隐忧?

 

Ilan Alon and Aleh Cherp*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外向FDI大幅增长背后的驱动力解释尚不清晰,尤其是涉及能源和自然资源领域的中国国有企业对外FDI。首先,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扭力”,尽管不一定会走入“死胡同”,但双方确实存在利益交织。在西方国家上市的中国国企,比较担忧名誉风险,因为这可能有损其全球公司形象,而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却更关注国际外交关系。第二点,石油投资补贴被视作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而威胁东道国国家安全。第三,中国正在增强军事实力,以保护争议领土(如钓鱼岛/日称尖阁诸岛)附近潜在能源的开发权益。无论中国外向FDI将会促进或者威胁全球能源安全局面,其经济发展和外交关系依旧较为紧张。

中国对石油供应安全十分重视。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接受苏联的石油援助。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导致战略资源石油出现短缺,严重损害了中国国防建设。大庆油田投产于1963年,它帮助中国短期内摆脱进口依赖,实现石油自给自足。然而,随着大庆油田趋于枯竭以及国内石油需求不断上升,1993年,中国再一次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这对中国来说是“旧伤复发”,并促使政府出台相应国家目标,即“ 确保国内石油供应可靠、充足、平价”[1]

中国有三大石油相关目标——供应充足、价格合理、保障可靠,这三大目标都与石油领域对外FDI紧密相连[2]。首先,此类投资,通过扩大市场上石油流入量,有助于石油充足供应。其次,相比外资渠道,国有企业石油供给更安全可靠,特别是在危机时刻,国有资产(例如油轮船队)能够直接服务于国家石油需要。然而,国家资产并不能免受自然灾害、生产国内部政治动荡、恐怖袭击、马六甲海峡军事干预等带来的损害[3]。最后,接受补贴的投资可以提供更加稳定、可预测的石油价格。如果这一点能长期持续下去,这些投资至少可以从市场波动中得到庇护。

因此,对海外石油资产的投资,关系到中国国家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这一点并不奇怪,最近笔者对9家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的调查表明[4],政府激励、资源安全成为外向石油投资的主要动机。但是,这就意味着此类投资会对其他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吗?

担忧者主要持两条理由:第一,对稀缺石油资源的争夺较量,可能会引发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对抗;第二,中国将动用武力保护它的石油资产。例如,发展蓝色海军,保护其油轮船队。以上两条理由经常受到质疑[5]。例如,由中国国企生产的石油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从而有利于所有消费者,而不仅仅是中国消费者。中国对外的能源投资,有效应对了国际能源安全难题,即国际能源机构(IEA[6]反复强调的投资缺乏问题。此外,中国与其他国家一道,对脆弱的海上通道、交通要点表示出关切,因此对中国在航路保护、贸易线路多样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应给予欢迎。

然而,还存在着其他原因,使得人们对中国在石油领域的外向FDI心怀忧虑。传统的石油是最终产生温室气体的有限资源。通过对石油勘探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中国正在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补贴,并把资源从需要投资的可替代能源技术领域转移。另外,向石油生产国进行投资,有时会对当地政权起到保护作用,而这些政权往往是西方国家所厌恶的。

为了增强自身能源安全,投资海外石油资源并不是中国的唯一策略。2010年,中国国内可再生资源投资飙升至500亿美元[7],相比之下,2008年中国化石燃料补贴估计额为400亿美元[8]2009年石油领域外向FDI 流出额为180亿美元[9]。对中国利益而言,他们希望那些自身经营不善且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稳定的环境,并能更充分地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当中。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一些能源组织,例如国际能源机构(IEA),很大程度上受欧洲和美国的利益左右,这些机构应该积极吸纳中国的参与,以保证更多的国际合作和公平的权利分配。

(南开大学国经所何楠翻译)

 

转载请注明:Lise Johnson中国对外石油投资引发全球安全隐忧’,NO.8120121022日。转载须经维尔哥伦比亚可持续国际投资中心授权.”转载副本须发送到维尔哥伦比亚中心的 vcc@law.columbia.edu.

如需详细信息请联系:维尔哥伦比亚可持续国际投资中心,Jennifer Reimer, jreimer01@gmail.com 或者 jreimer@lyhplaw.com.

Lise女士领导的维尔哥伦比亚可持续国际投资中心(VVC),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和地球研究所联合建立的研究中心。它力图成为关于全球经济环境下对外直接投资事务的领导者。VVC致力于分析和教授基于公共政策和国际投资法视角下FDI的影响。

 

近期哥伦比亚投资展望

 

·         No. 80, Jo En Low, “State-controlled entities as ‘investors’ unde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October 8, 2012.

·         No. 79, Lise Johnson, Absent from the discussion: The other half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September 24, 2012.

·         No. 78, Elizabeth Broomfield, “Reconciling IMF rules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An innovative derogation for capital controls,”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September 10, 2012.

·         No. 77, Sandy Walker, “A new economic nationalism? Lessons from the PotashCorp decision in Canada,”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August 27, 2012.

·         No. 76, Perrine Toledano and Julien Topal, “A good business reason to support mandatory transparency in extractive industries,”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August 13, 2012.

·         No. 75, Alex Berger et al., “Attracting FDI through BITs and RTAs: Does treaty content matter?,”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July 30, 2012.

·         No. 74, M Sornarajah, “Starting anew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July 16, 2012.

·         No. 73, Lorenzo Cotula, “Law at two speeds: Legal frameworks regulating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global South,” June 29, 2012.

·         No. 72, Torfinn Harding and Beata Javorcik,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and they will come: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FDI inflows,” June 18, 2012.

·         No. 71, Thomas Jost, “Much ado about nothing? State-controlled entities and the change in German investment law,” June 4, 2012.

 

所有之前《FDI展望》可通过以下网站获得

http://www.vcc.columbia.edu/content/fdi-perspectives.



* Ilan Alon (IALON@rollins.edu) 是康奈尔大学国际商务主席和罗林斯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理事、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 Aleh Cherp (cherpa@ceu.hu) 是中欧大学环境科学与政策系教授。作者在此感谢Deborah Brautigam以及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帮助

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哥伦比亚大学或其合作伙伴和其支持者的观点. 哥伦比亚国际直接投资展望(ISSN 2158-3579)是同行评议刊物。.

[1] [1] Guy C. K. Leung, “China’s energy security: Perception and reality,” Energy Policy, vol. 39 (March 2011), p. 1332.

[2] 同上.

[3] ZhongXiang Zhang, “China's energy security, the Malacca dilemma and responses,” Energy Policy, vol. 39 (December 2011), pp. 7612-7615.

[4] 关于中国国企走出去战略未发表调查, 与欧洲地中海国家,上海合作; 数据收集于  2011.

[5] Leung, op. cit.

[7]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 Renewables 2011: Global Status Report (Paris: REN21, 2011), p. 35

[8]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 (Paris: OECD/IEA, 2010).

[9] Julie Jiang and Jonathan Sinton, “Overseas investments by Chinese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ssessing the drivers and impacts,” IEA Information Paper, Februar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