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2.张诚 从新的角度看待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

发表日期:2013/09/05 已经有60位读者读过此文

    张诚,男,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观点主题:  从新的角度看待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
专家观点:应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度来认识技术溢出问题,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的促进或溢出效应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差别,在初期促进作用会较为明显,但到中后期由于主导企业的封锁与打压,企业有可能陷入低技术水平的陷阱,并固化于低附加价值的价值环节。
观点描述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影响问题一直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其中的间接影响,即技术溢出问题,更是汇集了众多学者的探索。研究者们或者通过案例研究,分析跨国公司进入后对国内其它企业的技术影响,或者通过计量分析方法,选择代表性变量来分析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对国内其它企业的效率所产生的影响。就研究结果看,争论较为激烈,案例研究成果存在分歧,计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一、现有研究的回顾与评论
就行业或企业的案例研究成果看,虽然对技术影响的过程有较深入的讨论,但存在研究结果的普遍性与代表性的问题,另外在案例研究中不仅较少区分技术转让与技术溢出的差异,而且对技术的理解也略显狭窄,主要关注加工制造某种商品所需的工艺技术与产品知识,而对于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其它战略资源却较少关注,比如管理知识、营销技能、市场知识等。
对于技术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两种定义在技术溢出研究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其一,是把技术理解为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工艺知识与产品知识。比如劳尔就把发展中国家来自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进步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获得如何完成生产活动的知识;第二层次是获得操作知识(know-how),包括进口设备的操作技能、质量控制、设备与工艺的调试、设备运行中的问题诊断等;第三层次是理解工艺与产品技术的性质,并进行明显的工艺改进与产品改良,甚至开发出新的产品;第四层次是应用性研究,即应用掌握的科学原理进行商业性的产品与工艺开发。
其二是把技术看作是技能、方法、手段、工具和知识的某种组合或总和。法国大哲学家狄德罗认为,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方法、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按照这种较宽的定义,技术不仅包括生产工艺、产品知识,而且包括管理经验、营销技能、组织能力,是可以带来生产效率差异的各种资源的组合。
应当看到,跨国公司进入对当地企业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不仅来自狭义的技术而且来自管理经验、市场知识等方面,因而从资源组合的角度,从更加宽广的范围,来看待技术与技术溢出是恰当的。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把其垄断性拥有的战略资源与不可移动的国外区位优势结合的决策行为或过程。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则是一揽子要素的组合。由于这些战略资源的市场不完全,难以通过市场交易来转让或者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内部化地使用可以形成内部化优势。通过一揽子组合区位转移的投资项目在其运行过程中,各类战略资源都存在知识扩散的过程,并会引起当地企业相关方面模仿、学习,从而带来生产效率的变化。
采用计量分析工具研究技术溢出问题是目前的主流,这一类的研究成果虽然并不明确界定技术的内含,但通常采纳较宽范围的技术定义。此类研究克服了第一类研究中存在的研究结果的普遍性与代表性问题,所研究的结果也能体现技术的多个侧面,但很少关心跨国公司在技术溢出中行为取向,也不探究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在技术影响方面的互动关系与影响机制。对于影响技术溢出结果的因素,研究者分别从当地市场发育程度、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进行解释,但却很少研究跨国公司(技术拥有者)行为对技术溢出结果的影响。
技术溢出通常是指技术领先者对同行业企业及其它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技术溢出的途径主要有:示范与模仿作用;人员流动;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培训效应。
技术溢出过程是知识的扩散过程,在知识扩散过程中知识拥有者与知识吸收方的行为会影响到扩散的速度与效果。以往有关技术溢出的研究通常认定知识拥有者会采取各种措施阻止自身拥有的各种知识扩散,这样的处理显得简单化了,它把企业间关系绝对化了,认为企业间只存在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事实上,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条件下,企业间不仅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竞争是价值链的竞争与群体竞争。对于吸收者的假定也存在问题,认为吸收者会积极努力吸收外资方的知识,但是吸收方也可能对外资企业的知识水准及适用性也有不同的认识,并存在抵触情绪。比如有些研究成果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向发达国家子公司转让技术知识时可能面临当地管理人员的抵触情绪,内部技术转移尚且如此,更不必说技术溢出了。
如果我们把技术溢出理解为国内企业获得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国内的产业升级过程。那么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会因国内企业获得知识的阶段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某一阶段,或者对于国内企业获得某些方面的知识,会阻力很小,甚至得到来自跨国公司的支持;但当试图获得跨国公司持有的关键技术时,这种企图会受到跨国公司的打压与抑制。
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升级可以分为四个相互递进的阶段,分别是: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提升价值链条中某环节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的效益,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使用更先进的技术或重新组织生产体系来更有效地把投入转化为产出。例如生产重新安排,由人工生产转变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然后由大规模生产转化为敏捷生产,这样的变化都可以理解为工艺升级。产品升级是通过提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的效率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产业功能升级是通过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升级方式。这种升级涉及几种类型的升级机会。企业可以获得价值链中的某种新的功能,如由生产转移到设计与营销;企业也可以向前或向后续阶段发展,比如由生产最终产品向中间产品生产,或原料(垂直一体化)。此外企业可以在价值链内分散其购买者与供货商联系。例如一个服装制造商可以增加不同类型的领先企业,如零售商或品牌营销商,从而提高自己的谈判地位。价值链条升级是从一个产业链条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当企业利用其在某个价值链具体功能中获得的能力,进行其它类型价值链活动。例如,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群体可以由生产材料转向生产赛车或飞机材料等。
当代国际分工以产业内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为特点,每个企业可能只是从事价值增值活动的某一部分与某一环节。跨国公司凭借着对产业活动所需核心资源的控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生产经营活动,以利用各地区不可移动的区位特定优势,并通过控制核心领域与环节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在这种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企业主要通过层次型与俘获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进入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链。在产业升级的最初阶段,国内企业某些侧面的升级与主导企业是利益相容的;但在发展到更高的阶段时产业升级的努力就会与主导企业的利益出现明显的冲突。因而在工艺流程升级与产品升级阶段,升级过程较为顺利,可以得到价值链上的主导企业的支持与帮助;但到功能升级与链的升级阶段,就会面临较大的障碍。
三、结束语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影响不仅来自狭义的技术,而且来自其它战略资源的溢出。在技术溢出研究中,假定跨国公司(技术拥有者)无差别地抵制技术溢出,而东道国企业则积极采取措施来吸收外部技术知识,这一假定是不恰当的。事实上,在当代以产品内国际分工为特征的国际产业发展阶段,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更加突出地表现为群体竞争,价值链内部企业间则表现为竞争与合作并存。对于某些类型的知识溢出(如工艺升级与产品升级),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间的利益相容性占主导地位;而对于另外一些类型的知识溢出,利益冲突性就会更加明显。因而,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的促进或溢出效应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差别,在初期促进作用会较为明显,但到中后期由于主导企业的封锁与打压,企业有可能陷入低技术水平的陷阱,并固化于低附加价值的价值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