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 盛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的第三次经济改革

发表日期:2012/06/18 已经有26位读者读过此文

本期专家:盛斌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世界经济问题。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多项学术奖励,以及天津市创新型高级人才、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

观点主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的第三次经济改革

专家观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目标,虽然已经明确列入党的纲领性决议与中央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但是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实际工作部门,有的仅仅停留在政治认识和口号赞同上,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根本原因、重要作用、具体途径、步骤方法、需要的条件政策等重要理论问题尚无深入认识。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高度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第三次经济改革”。

观点描述:
中国的第一次经济改革始于1978年,所有制与产权改革是核心,改革产生的激励解放了生产力。
中国的第二次经济改革始于1992年,市场化是主旋律,改革使中国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经济自由度显著提高。在“中国模式”下,中国经济迅猛增长,并跻身世界前列,但其潜伏的“质量低、成本高和风险大”的问题也越加暴露出来,特别是中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会面临五个重要的约束:贸易保护主义下的外部市场准入;国际气候变化框架下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下的资源供给;知识产权保护下的自主创新;全球经济再平衡压力下经常项目与汇率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第三次经济改革”的主题。通过这次改革,中国将成为一个愈发成熟、稳健和拥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强国。但另一方面,改革所面临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尤其是要纠正以往市场化改革中未尽的“市场扭曲”和“政府缺位”将会面临各种利益集团(特别是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的阻挠与对抗,以及在多元化社会中公众越发高涨的基本物质与心理需求。“市场扭曲”改革中的关键是继续纠正残留的“价格错配”,包括:工资与收入分配、利率市场化、资源品价格、人民币汇率等。“政府缺位”改革的核心则是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教育和反贫困。这些改革触及旧体制与模式的中枢神经,且产生强烈的利益再分配效应,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国内与国际压力。它们将考验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意志力与专业技术能力。这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

相近观点:
主流媒体、各级官员和国际社会基本赞同和拥护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鲜有从“第三次经济改革”的政治与战略高度讨论此问题。

相反观点:
国内某些学者、部分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官员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1)继续崇奉传统增长方式(或因为路径依赖的惰性,或因为经济效益的短视性,或因为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或者(2)通过强调转变发展方式虽“长期有益”但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而拖延改革(实际上多出于本位利益),以及(3)由于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而产生对不确定性的过分担忧乃至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