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规模、国情、社会基础许多地方与我国接近,在近年的发展中,培养有规模有实
力的本土化企业,形成有实力的自主产业值得我们学习。
与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相同,中国 30 年来的经济改革在一开始得益于劳动密集型
产业的转入,而这些企业大多是外商直接投资。但是,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形成
自己的本土化企业,例如日本的丰田,韩国的三星。而近几年来,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劳动密集型的外商开始撤资,转向越南和南美国家。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本土
化企业的发展和自主产业的形成,比如号称“微软第二”的印孚瑟斯。因此,对于中国来说,
支持形成本土化企业非常迫切,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否则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
会很快失去优势,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可能下降。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认为,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迥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着力建
设本土化企业,并精于将品牌推向全球视野下,像印孚瑟斯、维普罗和塔塔咨询,早就成为
世界同业中的领先品牌。中国在过去相当长时间的改革开放中,通过引入外资,大规模发展
起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中国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而不论投资人,在中国的产业就是中国产业而不论谁制造。
没有必要着意培养本土化企业和自主产业。
中国缺乏本土化企业和自主产业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改革开放中存在对私营企
业的严重歧视,导致政府在对私营企业缺乏支持,最为突出的是私营企业很难从国家控制的
金融体系里面获得融资支持。而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也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
最主要的推动力(盛锦飞,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市场化进程,2009,南开大学硕士论文)。
中国政府在对企业的支持上,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其次是外商企业,(黄亚生,改革时期
的外国直接投资,2003)。而国有企业缺乏效率和创新,不可能形成成功的本土化企业;而
一旦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外商企业会随时撤资,所以也不可能形成本土化企业。而最有可能
形成本土化企业和民族产业的私营企业却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
虽然政府在支持国有企业时,也是希望发展自主产业。但是国有企业的属性就决定了它
不可能发展成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虽然近几年国有企业的利润增加,但是这些利润的来源
不是它们的企业竞争力而是垄断。
因此,发展成功的本土企业和自主产业,必须从支持私营企业开始。
建议:争取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之前形成自主产业和成功的本土化企业。具体而言:
1.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支持,尤其是在融资方面和税收方面。
2.选择和定位民族产业,对相应企业进行大力的政府支持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