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无论从作品数量,创作群体,还是载体形式来看,均呈现出一
派百花齐放,空前繁荣之象。与此同时,无论是文艺批评家还是文学爱好者,都一致认为
这是一个经典缺失的时代。究其原因,或以为当代作家使命感不够,或以为作品反映的内
容不够深刻厚重,或以为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追求 GDP 引发的副作用。文学
经典的孕育,需要时代和社会的集体供养,在理性地分析原因之后,还应该积极地探讨方
案和对策,充分创造条件造就文坛大家大作。
1、当下很少有创作者肯静下心来审视这个社会,关注民生,精准地为这个时代号脉。出
版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影响,出版事业在商业利益的带动下,灵活发展自负盈亏。其结果就
是只要有人肯出钱出书,出版社便可以圆其“铅字梦想”。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文学创作者
与大的写作环境角逐的结果。面对如今这个倡导消费,鼓励世人对物质追求的社会,写作
者面对自负盈亏、靠作品吃饭的时代。出版业的市场化改革面临同样的境遇,吸引不来资
本机构就无法运转,没有谁愿意为了捍卫文学的尊严而遭致关张的厄运。
2、当代的文学作品变相成为“快餐文学”、“文字游戏”的代名词。先前一些搞创作的
人也放弃创作,站到了文艺批评的战壕,拿起笔来痛批当前的文学作品。问题是,当下文
坛这种“批评多于创作”的局面仍然没能解决遗留的历史问题,经典之作仍然没能够诞生。
如何创造条件造就文坛大家大作:
1、应当宽容地看待当前社会给文学创作带来正反两面的影响。一方面应充分为创作主体
造就适宜的写作条件,充分调动其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有等待经典
产生的耐心。
2、当下掌握强势话语权者应肩负起重塑经典的历史使命。经典和大师的孕育需要掌握强
势话语权的群体为其设立创造可行的机制和条件。
3、搭建起长效、可持续的文学作品传播平台,使真正优秀的作品不至于“骈死于槽枥之
间”,埋没在浩瀚的文化“垃圾”当中。
正如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名作家格非说, 谁的作品能流传下来, 是由历史来决定
的。所以,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作为一个始终对文学怀有敬畏之心的人,我们唯
一能做的,就是为大师和大作和诞生充分创造条件,至于最终能否成为经典,还需要交给
时间去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