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过于实证化的研究方式无法真正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因
此亟待理论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
1、社会科学研究中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做出一些成果不难,但是真正切中现实,提升理论
层次,却需要艰深的理论原创性。否则始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经济学与法学研究中,
如刘国光、朱苏力与黄宗智等有识之士已经体会到了西方社会科学运用于当前中国现实的
有效性及其限度。但突破这个瓶颈不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任务,而需要与人文科学的联手。
2、但与社会科学种种实证化的研究相比,当前人文科学的研究却缺乏发展的动力与检验的
标准,长期停留在简单引介、翻译当下西方时髦的著作,推广一些貌似流行的观点,却没
有考虑过这些理论在当前中国的现实性与可操作性问题。这就使得这些所谓的研究成果无
法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力,尤其是在批判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旗帜下还简单地拒绝了
社会科学领域中极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3、以上两种研究范式造成了“两张皮”现象: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无法凝聚、提炼与抽象,
形成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理论形式,而始终停留在一些空洞的、貌似专业的对策与建议上
面,未能揭示事情之所以然;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缺乏与现实进行沟通的渠道与桥梁,研
究者满足于脱离现实的自娱自乐,根本不去关心所谓研究成果的“水土不服”问题。
突破的关键在于理论内核必须进行重大突破,在借鉴各类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基础
理论进行创新,以突破目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种种“悖谬”现象,重新规整学术研究的对
象、方法与思维方式,以建构切合当代中国现实的科学理论为共同目标。
黄宗智先生在对中西方研究作了整体性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验(从西方现存
理论理解)的悖论性(参见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朱苏力先生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提出“本土资源说”,主张中国的法治建设走一条
“经验演进式”的道路,挖掘法治的本土化资源,建设有本民族特色的法治国家。(朱苏
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学科研究的分工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但是对于一个与西方的科学传统与民主传统
迥异的国家来说,中国的现实问题却需要理论研究者具有足够的理论自觉,而不是简单照
搬一些现成的研究方法。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道德冷漠、社会矛盾尖锐与贫富差距
扩大等现象,并不能简单归因于任何单一的理论解释,而需要各个学科的研究者联合起来,
真正构建一种独具特色的理论模型。这种模型既不挟洋自重,也不唯我独尊。其根本之处
在于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的坐标,以在理论层次上为其定位与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