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8 张鸿儒 加强产业园管理让民营投资发挥更大作用

发表日期:2012/07/01 已经有80位读者读过此文

据典型抽样分析,2011 年散在中国乡镇的 7000 多家产业园,承接了中国民营企业
14.2 万亿元投资的 80%即 11.36万亿元和新增就业的 80%即增加就业 500 多万人。平均每
个产业园 2011 年承接投资 1.6 亿元,增加就业 800 多人。900 万家民营企业,约 8%即72
万家坐落在各产业园中。
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基本形成了国家开发区以承接外资中的世界 500强投资、国
企中大央企为主;省会所在地的国家开发区以承接地方国企和部分外资为主;县级开发区
内的各种产业园以承接民企投资为主的格局。各产业园在就业、国家资金和资源配置、税
赋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比各级开发区都具有优势,但是,在市场研究、资
源匹配、投入产出分析等方面,特别是能源、环保、安全等方面更缺乏科学性、理性、长
期性。产业园的投资商、运营商并没有和所在地政府有机结合,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且
存在着急需改进和提高的诸多问题,加强对产业园的领导和管理,促进民营投资的增长和
效益是党和各级政府以及全社会应当重视和解决的责任。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可以使全社
会的经济状况更加集约化,经济效率更高,效益更好。

1、为什么要加强产业园的领导。
(1)产业园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产业确定缺乏科学性,至少一半以上
的产业园,没有将自己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发展相联系,以至于出生即死亡;其次,没有发
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只有概念,既无政策也无明确的区域,形成事实上的名存实亡;再次,
没有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人才,有的纳米技术产业园、生物制药产业园居然全县都无一人
了解该产业;此外,没有甚至不知道发展该产业需要的资金、资源和专有匹配条件,在有
一定条件和当地领导决心很大的部分产业园中,几乎都有一个发展的蓝图和沙盘,但几乎
100%回答不上来完成蓝图和沙盘描绘的前景所需要的资金数量,也不知道资金的来源,更
谈不上建成的时间;最后,没有全面的科学布局规划,美国只有一个硅谷,而在我国以打
造电子通讯、生物制药、纳米技术等现代产业聚集为目的的产业园和县级开发区比具有广
大消费市场需要的服装、家具、食品、自行车、汽车等产业要多几十倍甚至于上百倍。
(2)民营经济在产业园投资存在的问题。首先,遏制了一部分民营企业的投资,由
于产业园是完全按照国家投资的法律、法规规范运作的,对土地、环保、能源、安全等方
面的要求比民营企业最初滋生所在的街道、村庄、乡镇大大提高了投资成本和其他门槛,
使许多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比如,在村庄租地50年的费用几乎只相当于
购买50年使用权的1/10左右;其次,增加了民营企业的投资成本,降低了民营经济效率和
效益,使原来跑步发展的民营经济入园后变成了小步发展,比如,要解决工人的食宿问题;
再次,够不到诸多的优惠政策条件,只能望梅止渴,比如,像科技进步奖、专利补贴、上
市奖励等对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渴望不可及的;最后,缺少帮助辅导,管理则刚硬无情,
使民营企业工作上不适应,感情上难接受,比如,环保监测、劳动安全监测、劳动保险缴

付的规定、残保金的缴付以及环境管理、卫生管理,这些管理都是法律规定,也是应该必
须的,但应该对民营企业付诸于更多的感情,通过辅导、帮助,让他们逐渐的接受和适应。 
2、加强产业园的领导的作用和意义。
(1)可以使全国产业布局、经济布局更加合理;
(2)可以使所在县域经济更加快速发展,财力大幅度提高,就业大幅度增加;
(3)可以增加民营投资至少20%以上,每年约2万亿元以上;
(4)可以使民营投资更加集约有效,通过产业园的帮助使民营投资提高效率和效益; 
(5)可以促进县级开发区升级转型科学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发区作为我国特殊
时期、特殊的产物,在理论上比产业园更缺乏依据,在前景上更缺乏生命力。以开发区为
代表的所在地政府产业素质较低,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而且经常言而无信,甚至不履约,
不兑现承诺。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产业聚集理论,一百多年
前,美国的普尔曼先生提出的“普尔曼小镇”理念,都是国际化产业园的注脚。
3、加强产业园领导的建议。
(1)中央人民政府的经济主管部门应将产业政策与各产业园建设发展紧密结合,使
鼓励的产业不仅有政策上的导向,而且有落实的空间,否则对民营企业来讲,政策上的优
惠,一般难以取得,而产业政策的作用也大大打折;
(2)国有的大央企在发展现代产业时,不应当一味的选择东部沿海,应该充分利用
产业园的方式科学布局,如,五矿集团建设的营口产业园;
(3)省级人民政府的经济主管部门,如经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该根据国家的产业
政策组织、推动、衔接有关的经济管理部门、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帮助产业园论证产业方
向的科学合理性,并不是通过审批的方式,而是通过指导的方式使所在地的比较优势和产
业方向紧密结合,促进产业园的发展;
(4)县级人民政府应该清理产业园的情况,对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以名招商的应
予摘牌,而对设立科学、运作规范、前景良好应予具体的奖励和政策扶植;
(5)国家和省级工商联、各产业联合会和行业协会应当与各产业园紧密结合,通过
社团活动帮助和促进各产业园区发展。

相近观点
1、招商引资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是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主要方式手段。《招商选资的经
营管理》——张鸿儒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科学确定产业是产业园设立的前提和发展的生命。《产业园区的经营管理》——张鸿
儒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科学发展是招商引资和建立产业园的理论指导。《天津滨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有限公
司践行科学发展观纪实》-人民网(2009年12月24日)

观点引申
1、产业园比开发区的服务效率更高。《产业园应努力走在转方式的前列》——张鸿儒-
《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年11月15日)
2、产业园可以避免开发区的一些弊端。《开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张鸿儒
《中国改革报》(201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