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9 杨川 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应针对性强重点突出

发表日期:2012/07/01 已经有96位读者读过此文

专家观点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任务。
五年来,全社会这一方面整体的建设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要构建符合
国情,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表达和谐社会因素的基本
医疗卫生制度应当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医药费用过高、重治疗而轻预防锻炼、
基本医疗免费不能覆盖全社会及不能有效针对常见病等问题,重点突出的给
予解决。

观点描述
1、以基本药品保障为抓手,探索中国特色的医疗机构管理模式。
“看病贵”所反映的正是医疗领域中药品和医疗服务收费虚高的一种现
实问题,因为长期以来医院普遍存在“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现实矛
盾。所以,做好基本药品保障和推动更多的医院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
不仅仅需要国家限制一些基本药品的定价,更应该从体制的根本上来促使医
院降低普遍药品价格和服务收费。
借鉴新加坡医院管理改革的经验,以下三个做法可以尝试:
一是探索扶持专业化的管理公司按照委托管理公立医院的方式,对公立
医院进行高效化管理。通过财政医疗扶持资金引导前期发展,逐步培养成为
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主体。国资委考核其标准可偏重于满意度、
亏损率等指标,对于不合格管理公司,应予以淘汰。
二是鼓励各地方成立非营利性专科医院,并运用财政奖励通过连锁化运
作进入其他省市发展专科医院,为那些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专科医院引入竞争
机制。
三是探索在医疗领域系统中,率先实现“公投”院长制度,改变政府任
命机制,并每年对医院收支公开透明。这有利于促进医疗领域回归全民所有
和监督的本质。

2 以预防保健为保障,发挥医疗财政支出的效用最大化。
医疗财政支出的效用最大化,应该是从源头上避免生病和有病早发现早
治疗,防止在大病上支出过多费用。国家对大病报销保障上给予了更多倾斜,
但中国更多普通老百姓既不愿意每年花钱定期体检,也不愿意有病之后去医
院及时检查,病情因拖延加重,这样就需要由国家长期负担其大病医疗费用。
借鉴印度预防保健医疗保障体系的经验,以下三个做法可以尝试:
一是把定期体检纳入医疗保障补贴体系之中,体检费用从目前缴纳的医
疗保险中直接列支,以此及时从源头降低大病、重病发生概率。
二是把社会上的健身场所、校园运动设施纳入医疗保险补贴范畴,鼓励
人们积极参与健康锻炼,也以此促进健身场所的市场化投资和发展。

三是加大物联网在医疗系统领域创新的科研资金,逐步建立全国联网的
医疗信息系统,既便于从财政投入上掌握准确数据,也便于平衡国内医疗资
源的投入。比如利用物联网开发便携式健康测试仪,数据直接反馈到健康中
心及时预警,弥补定期体检的弊端。

3 以保底支付保障为主线,构建以社会保障为基础,分病种与分医疗层
级相结合的免费基础医疗体系。
所谓保底支付保障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由财政投入确保城乡所有公民都
参与到医疗保险之中,对于农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的全覆盖,对于城市无单
位参保人员要由分级财政实现全覆盖,即以社会保障为基础。二是对所有参
保人员,实行社会参保部分的分病种与分医疗层级相结合报销,个人参保和
单位参保部分另享受相应报销标准,确保穷人能看得起大病,并最大化地减
少一些家庭因病致贫的现象。
所谓分病种与分医疗层级相结合的报销体系,即逐步建立综合不同病种
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所设置的保底报销最高线,既通过医疗费用“反保底”
的方式保障所有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享有,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财政医疗投
入的浪费。
社会保障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医疗保障更是社会保障中的
命脉,也是贯彻我们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作为一名政协委员
我很愿意能为党和政府更好的管理和发展社会建言献策,谨以此文的一些思
考和建议作为推动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