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7 房四海 地方政府债务是重大的隐患之一

发表日期:2012/07/01 已经有24位读者读过此文

专家观点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已开始显露其冰山一角,虽然当前总体债务负担可
控,但结构性风险与再融资风险突出。如果不改变当前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主导的
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会越积越深。一旦出现大面积违约,
将对宏观经济、金融系统和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美国和有些国家已经出现过地方政府
破产的先例,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依据国家主权 CDS 定价模型,中国经济在不靠投资
驱动的情况下,名义增长能保持在 8.5%以上,这样才不会出现债务陷阱,未来的政
策取向:提高居民消费,提高 TFP(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理论上,这是可以做到的。
未来中国不会显现欧洲债务危机的。

观点描述
前期接连爆出云南、上海与陕西等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逾期问题,地方政府
债务风险浮出水面。
据国家审计署统计,201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达到10.72万亿元(低于央行
统计的14.4万亿元),算上国债存量和政策性银行和铁道部等政府隐性债务,中国政
府的负债率低于IMF所统计各国的75%中位数水平,并低于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和
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和巴西等快速发展的新兴国家。整体看,目前出现系统
性风险的概率不高,总体债务负担可控。
尽管如此,仍存在近期风险。其一,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各地方财政实
力悬殊较大,随着本金偿付高峰期临近,很难避免信用事件。其二,再融资风险。地
方政府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正在进行中,未来还有巨大的资金需求,通过银行贷
款和债券融资难度加大。
2008年金融危机前,地方政府就“热衷于”投资规模大、盈利能力一般的基建项
目;危机后,大批项目上马。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仍没有改变,问题会越积越深。 
一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出现较大范围违约,对经济和社会影响巨大。其一,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中高达79%来自于银行贷款,一旦大面积违约,商业银行首当其冲,
对自身及金融体系造成冲击;其二,债券基金、券商、保险、企业年金和商业银行等
各种类型的投资者都持有不少比例的城投债,当出现亏损时会侵蚀个人投资者财富;
其三,地方政府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较大比例,没有后续融资就要暂停施工中的项目,
经济增速有大幅下滑的风险。
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我们一直呼吁的“精简政府、让利于民”。
从更深一层讲,本轮危机,不但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还标志着大萧条以来盛
行至今的“凯恩斯主义”的失败。政府主导的投资短期内刺激了经济,但缺乏内生经
济增长动力,不但摆脱不了危机,还将因政府债务的急升而埋下下一轮经济金融危机
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