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1 马先标 用标准化住房工具治理保障房异化

发表日期:2012/07/25 已经有60位读者读过此文

本期专家:马先标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经济学博士,已在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战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曾赴钓鱼台国宾馆就保障房发展陈述政见,也就住房调控问题向中央领导建言献策,收到国家有关部门发来正式的感谢函。研究方向:体制改革与方法论,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观点主题:用标准化住房工具治理保障房异化

专家观点:

用标准化住房工具替代房价收入比(PIR),可有效识别保障房受惠对象,从而治理保障房异化,促进居住公平。

观点描述:

国内用PIR识别保障房受惠对象面临困境。作为居民平均年收入和年上市住房平均售价之比,PIR成为衡量居民购房能力和识别保障房受惠对象的经典工具。然而,受法制和信用体系建设状况的制约,我国居民隐形收入的统计难度远大于明收入,住房售价统计难度也大,因而用其确定保障房受惠对象在国内难以操作,导致一些拥有宽裕的私产权房者仍占据保障房、房困者难得保障房等异化的痼疾长存难治,影响居住公平乃至住房体系健康发展。

为此,可用标准化住房工具替代PIR识别保障对象,走出政策困境。

可分三步骤实施该政策:

1.界定标准化住房类别。参照国办发〔201145号文第二条第一款和国发2007[24]号文第三条第十款,公租房和经适房的成套面积分别为40平米和60平米左右(可确定普通商品房套型面积为90平米左右,超100平米的属中高档商品房。)

2.依标准化住房划分收入阶层,识别保障对象。确定标准化住房类别后,可约定:居住面积在40平米-60平米之间的为中偏低收入群体,少于40平米的为低收入群体,其分别享受经适房和公租房(自主产权房总面积超100平米的为中高收入群体,在60100平米之间的为中产阶层收入群体。)

3.建立保障房受惠对象信息库。申请保障房的居民要诚信公开基本收入和住房拥有情况,接受公开监督。在此基础上,管理当局以标准化住房为主轴建立保障房受惠对象信息库,建运并供给保障房。配套的实施细则,此不展开。

运用新政策工具的意义在于:用标准化住房工具替代PIR,使住房领域的收入阶层划分和保障房受惠对象的识别变得简便而易于操作,这打破了此前PIR计算复杂、操作难度大而给宏观当局带来的中国式困境,从而有效治理长存的保障房异化痼疾,促进居住公平乃至住房体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