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莫晨栋
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
观点主题:PM2.5不能止于“监测
专家观点: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空气质量新国标一出,各地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苗头。PM2.5监测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真正使公众受益。
观点描述: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从今年起,开始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对PM2.5的监测工作。然而一段时间的实践下来,问题颇多,基本都可以概括为“为了监测而监测”的形式主义问题。如南京的3个监测点均在“很绿化”的地带,避开了人群聚居区、城市主干道等更具实际意义的地点,引发了不少争议。
1、防治PM2.5不能讳疾忌医。长期以来PM2.5没有被纳入国家标准中,究其原因,技术早已不是门槛,更多的是政治和经济上的考量。据模拟评估,空气新国标纳入PM2.5以后,空气优良天数会大幅下降,而综合治理需要的资金缺口也显得更加严峻。然而政府不能因此讳疾忌医,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通过取得科学检测数据并向大众公布,才能更加积极的作为去改善环境。
2、防治PM2.5不能一叶障目。不仅要关心本地的PM2.5的防治,更要关心整个区域,因为PM2.5在高空流动很快,北京的PM2.5有1/4来自于周边省份,所以还要有区域联防联治;不仅要有相关的环保措施来落实,还要有整个城市规划;不仅要有政府的努力,还要有个人的努力,机动车尾气恐怕更多来自于个人的行为。
3、防治PM2.5不能揠苗助长。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时代,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PM2.5标准制定和西方发达国家看齐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符合国情的PM2.5标准,分阶段治理。
4、PM2.5不能孤军奋战。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环境优化,政府责无旁贷,然而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略显单薄,毕竟空气质量和所有公民都息息相关。应发动起全社会的力量,包括NGO组织,基金会,社团,个人,打一场捍卫蓝天的“全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