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5 杨校美 关于发改委近期密集批复逾万亿元交通建设项目的思考

发表日期:2012/11/06 已经有45位读者读过此文

观点主题:
      在欧盟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依旧低迷的情况下,启动国内消费是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
观点描述:
      观点一:依靠大量甚至天量的基础建设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2012年9月5日发改委公布批复总投资规模逾7000亿元的25个城轨规划和项目。9月6日,发改委再次公布批复13个公路建设项目、10个市政类项目和7个港口、航道项目。如此密集的批复实属罕见。我认为:基础建设的投资在短期中或许有一些效果,但长期效果不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就是劳动力供给的无限弹性,而当下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在中国已经不复存在,“民工荒”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已经使我国超越了“刘易斯拐点”。因此,在前提条件不存在的情况下,仍然以大规模的投资来推动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一种非理性和效率低下的短视和短期行为。只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短期的过热和长期的波动。
      观点二:启动中国的内部需求还面临着一些障碍。
      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由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当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时,社会平均的消费倾向将更小,从而,启动消费就越困难。第二,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这使得大多数居民不敢也不能去消费,当未来生活得不到保障,当未来是不确定时,大多数居民就会选择储蓄,以备不测。于是,在没有好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启动消费就无从谈起。
      观点三:国家应该投资于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来启动内需。
      如果国家和发改委能把大量的资金投资于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而不是大量的投资于效率低下的基础建设,那么,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居民才敢才能够进行大胆的消费。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大约是60%到70%之间,而在我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大约为4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只有启动内需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才是稳增长、
调结构、保民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总之,在当下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中国的出口将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出口萎靡在所难免,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也会急速下滑。而剩余劳动力的逐渐消化使得传统上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也不复存在。所以,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启动消费将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