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廉永辉 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
观点主题: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存在的一系列缺陷,必须改革当期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专家观点:
观点一:在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盯住汇率制度并存”这一制度安排下,汇率剧烈波动、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及二者的相互加强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当代,资本出于追逐利润的天性而自由流动就其动机而言无可厚非,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次地区或全球性经济危机均显示资本大规模进出储备力量薄弱的国家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高杠杆运作的机构投资者对利差和汇差有很强的敏感性。汇率的波动,引发资本的大规模流动,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又加大汇率的波动。这种相互加强的不稳定性,已构成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经常性冲击,使发展中国家陷入金融开放和金融稳定的两难境地。
观点二:当前货币金融体系下,金融周期与产业周期的过度背离。在当前货币金融体系下,金融体系不仅运转成本高昂,而且其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功能并未有效体现。一方面,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大多由于金融市场的失灵所触发,进而传导至而实体产业本身;金融系统不仅未能为产业经济提供有效风险分散的渠道,反而成为积累系统风险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金融体系未能有效支持更有生产效率的资本形成。
观点三:当前的货币金融体系下全球失衡问题难以根治。全球失衡发生的基本机制总可以用“核心—边缘”模式刻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核心国家(美国)通过赤字为世界提供流动性——储备货币。边缘国家通过经常账户盈余获得储备货币,然后又使储备货币通过资本账户赤字流回核心国家(卢卡斯悖论)。如果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核心国和边缘国的行为模式确实如此,那么将全球失衡问题的根源定位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就不为过,这也意味着在当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全球失衡问题无法根治。
观点四: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不稳定的隐忧。“特里芬难题”不停拷问单一主权货币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对应于固定的黄金价值,但改头换面后的“特里芬难题”从未离开。新兴市场对于美元标值资产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美国的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不可避免将会下降,美国将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支撑其外债。全球日益增长的安全金融资产的需求(美国的外债)和美国相对有限的财政容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总之,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一系列深层缺陷。在这一背景下,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其必然性。短期内在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框架内实施相应的救助措施固然重要,长期内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