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侯鹏,男,3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
观点主题: 关于近日国家救助光伏产业的一些思考
专家观点:
表面上看,光伏产业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欧美等国的反倾销政策,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政策、体制,以及企业发展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观点描述:
自9月以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光伏产业发展。能源局制定《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将目标设定为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GW,其中光伏分布式发电占10GW。10月26日国家电网启动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政策——自11月1日起,不超过6MW的光伏发电项目可直接在当地电网公司申请并网,自用后多余电量可享受1元/度补贴价卖给电网公司。
我认为,表面上看,光伏产业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欧美等国的反倾销政策,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政策、体制,以及企业发展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方面:1.政策制定不够灵活。在产业发展初期,政策制定部门提出以规模化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但在意识到供给过剩时却不能及时提出控制政策。2.对产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不足。产业扶持政策使得光伏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供给增长过快,而国内需求不足,产品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已将国外的光伏企业挤到破产的边缘。在美欧等国正在为解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而绞尽脑汁之际,断不会对其本土光伏企业的诉求置之不理,对中国出口的光伏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实在是必然趋势。3.对解决问题的准备不足。能源局虽提出2015年完成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1GW,但从时间、规模上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201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组件产量已达35GW)。
体制方面:地方政府引入政策扶持产业,希望相关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以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保证经济增长目标的完成。因此,地方政府通常会对这类企业制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以实现“双赢”的目标。
企业方面: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国内的新兴企业家往往较为短视。1.过分重视国内利益、市场占有率及品牌知名度,而忽视利润。2.为了享受更多、更好的当地资源及优惠政策,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3.倘若其他竞争企业扩大规模,企业除了做大规模也别无选择,否则失去市场份额更加得不偿失。况且即使发生危机,规模越大的企业也越容易受到政府救助。
解决方法:1.政策上,使政策重心从扶持生产向扶持应用转变,即通过对光伏产品使用方的补贴达到扩大需求、消减企业库存的目的,以缓解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2.鼓励企业联合、兼并,淘汰落后产能,对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进行一次性补贴,通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企业自身竞争力。3.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政策扶持产业的监督,定期、不定期对重点企业的产销率、资产负债率进行监督,防止企业盲目扩大规模,引导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4.改革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体系,降低地区GDP增速在政绩评价中的比重,解决政府对企业生产、投资等方面的不正当干预问题,消除以生产规模换政策、换担保的不正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