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所永续发展的基础,一是确立好的问题导向的研究重点,它不仅能推动学术发展,而且能培养出接受很好训练的研究型人才;二是要有一批优秀的师资,而且还是个性丰富多彩的师资;三是不拘一格招收多元化的学生。
我原本想讨论一个大学的研究所发展和它的道路问题。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十多年。十年之前,由教育部主导的大学体制改革提出的一个口号是各个大学都按照院校两级的要求把下属的各个系、学院重组成院校两级的管理体制。当时,各个大学面临的格局不一样,南开的机构设置与其他院校的区别在于,南开有很多的研究所。在院系调整中,几个系组成一个学院或者一个系改成一个学院都能比较好的适应这种调整模式,但是研究所就失去了它的位置。我当时在南开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主管学科这一块,改革中我极力主张要坚持张伯苓先生自创校以来一直坚持的传统,即在发展系所学院的同时,要发展好研究所。我认为这种坚持非常重要。南开有多所著名的研究所,比如历史研究所,杨石先先生创立的元素研究所等等。再比如我们经济这一块有两个国内一流的研究所,一个是享有盛名的经济研究所,自何廉先生回国创立至今已有85周年,这在当时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前沿,做了很多出色的研究,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49年以前的中国经济学研究成果,几乎都出自南开大学,现在许多大学做49年以前的经济学研究,其研究对象基本上是南开经济研究所。另一个是国经所。国际所的成立是顺应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承担国家改革开放的策略研究,当时请来了杨进树先生做所长,还请来一些知名的欧美经济学家来研究当时的国际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作用。国经所在同行中是赫赫有名的。这些研究所曾在我们南开学术发展、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南开院校两级组织规则建立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这个。所以我就在思考院系调整这一教育部改革之下,大学研究所该怎么去发展?从全球来看,其他国家的大学研究所是否依然存在,是否生机勃勃?而今天又是国经所成立25周年,所以我就将我对大学研究所如何发展的思考与我20多年来在国经所受到的教育和工作感受结合起来,来谈一谈大学研究之路。
第一点,中国大学的发展中,研究所承担的角色与院系不同。系所是以培养本科生和纯粹学术分享型研究为主的。而研究所的设立是为了某一个重大学术领域中的一个或若干个研究问题,是问题导向型的。以国经所为例,当时国经所的成立是为了研究全球经济发展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滕维藻先生,熊性美先生把这些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不仅给我们的国家贡献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从个人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给国经所的学生,包括我本人,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这种高层次宽范围的思维方式训练的影响是伴随一生的,是一种永恒的烙印。研究所作为一个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机构在培养研究型人才、创造新的研究成果上是有别于普通系所、学院的,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所的发展必须确立问题研究这一焦点,这是之一。
第二点,大学研究需要一流的师资。我们当年的国经所聚集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导师。这些导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指导。这也是研究所能够吸引广大优秀学子,保持竞争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当时的导师是滕维藻先生和陈荫枋先生,除了这两位导师之外,其他的导师也都很有学问,不仅在经济学方面,在其他方面也能滔滔不绝的同你谈。老师们对我们这些年轻学子的成长关注是各个方面的。这些优秀的老师是我们国经所非常珍贵的正能量。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是岳南写的《南渡北归》。书中谈到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北京、天津还有一些内地的大学被迫迁移到西南地区。当时很多著名学者也都到了西南,在十四年抗战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1945年北归,大部分大学在原址复校。当年冯友兰先生为此写了一篇著名的铭文,他讲到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四次南渡,但只有一次北归。晋人南渡没有北归,宋人南渡没有北归,明末的皇室南渡没有北归,只有中华民族的那次南渡有了北归。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读了《南渡北归》后,我想到当年滕先生、陈先生还有熊先生、蒋先生等给我们传达的是近代以来我们的先贤们在国学基础上吸收的西方现代思想所建立起来的中国人的风格、风骨和传统精神的传承。这是中华民族本身的传统,但这种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精华后创造出来的。我们在国经所老师身上感受到的是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国经所能够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然现在社会发展很乱,很狂躁,外面世界也很热闹精彩,很多人随波逐流,个人、研究所都有可能这样。但是如果一个研究机构就没有自己的品德,也就没有可能发展。导师肩负的,不光是传业授教的责任,更是传承和发展精神品德的责任。肩负起这两样责任的导师是研究所发展不可缺少之二。
第三点,是关于学生选拔的问题。学生是一个大学的财富,大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其学生。联想到我们老师当年选拔优秀学生的方式,比如已经过世的蒋先生和在座的胡青先生做主考官时,他们的出题就很是古怪,本专业的学生考不及格的试题倒是让外专业的学生考出来了。这种不拘一格的录取人才的方式使得我们国经所的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各个地区各个学科专业,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如果只招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大家的学科结构就会非常单一,表面看起来专业成绩非常好,但是缺乏个性和多样性。大学有一个特点,不仅是学生跟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甚至很多情况下学生之间的互动教育一点也不亚于学生跟老师学习。这种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之间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会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益,知识面会更宽广,知识结构会更完整优化,也能更多更好的了解社会。多元化的学生是我们国经所一个非常好的资源,这是我们研究所永续地发展不可缺乏之三。
总结来说,大学研究所永续发展的基础,一是确立好的问题导向的研究重点,它不仅能推动学术发展,而且能培养出接受很好训练的研究型人才;二是要有一批优秀的师资,而且还是个性丰富多彩的师资;三是不拘一格招收多元化的学生。
但是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从我的导师们那里感觉到的,也是从上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前辈学者们确定的一个大学研究所最重要的品德是什么?就是陈寅恪先生所强调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我觉得我们国经所虽然没有把它挂在上面,但是从我们滕先生、熊先生开始就已经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这十个字,这是一个研究所能够永远发展的最需要坚持的宗旨和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