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3 中国在非洲私人投资:谜团与现实

发表日期:2014/06/09 已经有26位读者读过此文

哥伦比亚国际投资展望

哥伦比亚大学维尔国际可持续投资中心

FDI热点问题的观点

系列93   2013415

总编辑: Karl P. Sauvant (Karl.Sauvant@law.columbia.edu)

执行编辑: Jennifer Reimer (jreimer01@gmail.com)

 

 

中国在非洲私人投资:谜团与现实

Xiaofang Shen*

 

20128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几乎毫无掩饰地批评了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号召非洲国家防范那些“进入非洲贿赂官员,掠夺自然资源而去”的国家。[1]中国官方新闻机构——新华社立即反驳说:“克林顿关于中国出于自身利益榨取非洲财富的言论完全与事实不符”。[2]

从中国、六个非洲国家[3]和公司采访中得到的数据显示,无论是克林顿还是新华社都不正确。事实上,中国对非洲的投资远非单一的,而是正变得越来越灵活多变。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是促成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民营投资者的行为主要受利润驱动,但这种投资却可以为东道国创造真正的经济机会。

2005年底,向中国政府注册的民营对非投资项目只有52个。[4]截至20124月,该数字已升至923个,在中国对非OFDI 1679个总项目中占55%[5]然而,中国的数据只能说明部分情况。东道国的数据始终表明在他们国家运营的中国企业的数量要比中国商务部的数据高3-4倍(请参阅 展望 附件中的辅助材料www.vcc.columbia.edu)。

此外,就投资领域而言,民营和国有企业对非洲的投资项目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36%)和服务业(占22%);相比之下,国有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占35%)和资源开采(占25%)。参与调查的六个非洲东道国政府一致认为中国的投资项目集中在制造业(占44%)和服务业(占40%)。不足为奇的是,在所有调查的六个国家中,他们对创造就业机会的反馈都是积极的。

然而,有关对当地工业化的影响,东道国政府的观点是好坏参半的。虽然中国资金和技术的输入对当地发展非常重要,但是也担忧中国企业带来的竞争会损害国内企业的发展。东道国政府对缺乏技术转让表示失望,也有一些国家担忧劳工和环境标准。

对中国企业的访谈阐明了它们在非洲投资的动机。转移至非洲的大多数制造业属于“夕阳产业”,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它们曾经辉煌过,但现在却存在失去这些头衔的危险。迁至遥远的海外国家既艰难又存在很大风险,但对那些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企业而言,转移是不可避免的。

这表明,不断涌入非洲的私人投资是中国企业对未来十年必须面对的挑战做出的反应。要保持生产力、保持在全球化市场的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通过战略产业升级、创新、有时需要转移,从而移向价值链的高端。

对非洲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寻求将资源型经济体转变为工业化社会的国家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机遇。工业化是一个涉及许多步骤的过程。中国企业带来的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型制造业为该过程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第一步。这类产业不仅容易被低收入国家吸收和适应,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比较优势。

动态全球产业转移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中国在其经济起飞的“雁型模式”中获益良多。20世纪80年代,掀起第一轮对中国投资浪潮的并不是来自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而是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和亚洲其他新兴经济市场的中小企业。正是这些“次级”投资者为中国带来了最初的外国资本和技术,并帮助中国加入国际市场,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

非洲面临着与中国20年前类似的机遇,但是不付出努力就不会实现潜在的利益。尽管利率上升,但是包括民营和国有企业的投资项目在内,非洲仅获得中国OFDI总金额的2.2%。大多数中国企业对非洲仍抱有负面看法——遥远,贫穷,不稳定的投资目的国,这种看法源于真正存在的问题和误解。

为了扩大在中国OFDI中的份额,非洲政府必须大力消除受访投资者在基础设施、政策稳定性和管理效率等方面的担忧。此外 ,还应该提高监管透明度,确保政策被合规实施而非任意滥用。当向中国投资者推荐自己时,政府应该优先为那些已经在本国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中国投资者中的“口碑”效应尤其强烈,一次满意的投资能够帮助吸引5-10个新的投资者。

最后,提升技术转让、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商业联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东道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合作的方面。中国和当地企业应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合作。毕竟,更好的业务整合有助于维系成功的业务往来,同时为东道国经济带来更多的长期利益。这是一个双赢的决策。

(南开大学国经所陈丽翻译)

 

转载请注明:XiaofangShen,中国在非私人投资:谜团与现实,’哥伦比亚国际直接投资展望,No.93,2013415.”转载须经维尔哥伦比亚可持续国际投资中心授权.转载副本须发送到维尔哥伦比亚中心的vcc@law.columbia.edu.

如需详细信息请联系:哥伦比亚维尔可持续国际投资中心,Jennifer Reimer, jreimer01@gmail.com Reimer女士是LG电子中东和非洲区总部的内部顾问。

Lise女士领导的哥伦比亚维尔可持续国际投资中心(VVC),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和地球研究所联合建立的研究中心,也是唯一通过跨学科研究、项目咨询、多方利益相关者对话、教育规划、资源和工具开发,致力于对可持续国际投资加以研究、实践与讨论的应用研究中心和论坛。

 

最新哥伦比亚国际直接投资展望文章

 

·       No. 92, Vid Prislan and Ruben Zandvliet, “Labor provisions in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Does the new US Model BIT provide a template for the future?,”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April 1, 2013.

·       No. 91, Anthony O’Sullivan and Alexander Böhmer, “The Arab Awakening, act II: Time to move more boldly on investment,”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March 18, 2013.

·       No. 90, Shaun E. Donnelly, “A business perspective on a China - US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March 4, 2013.

·       No. 89, Joachim Karl, “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A government’s dilemma,”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February 18, 2013.

·       No. 88, Jarrod Wong, “The compensatory nature of moral damages in investor-state arbitration,”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February 4, 2013.

·       No. 87, Ralph Alexander Lorz,“Trying to change the rules for responding to arbitration unilaterally: The proposed new framework for 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for the EU,”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January 22, 2013.

·       No. 86, Catharine Titi, “EU investment agreements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balance: A paradigm shift from laissez-faire liberalism toward embedded liberalism?,”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No. 86, January 3, 2013.

·       No. 85, Karl P. Sauvant and Huiping Chen, ‘A China – US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A template for a multilateral framework for investment?,’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No. 85, December 17, 2012.

·       No. 84, SauravPathaketal.,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oes it enable or constrain domestic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December 3, 2012.

·         No. 83,XiaofangShen, “Untying the land knot: Turning investment challenges into opportunities for all citizens,”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November 19, 2012.

·         No. 82, John Kline, “Evaluate Sustainable FDI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November 5, 2012.

·         No. 81, IlanAlon and AlehCherp, “Is China’s outward investment in oil a global security concern?,”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October 22, 2012.

·         No. 80, Jo En Low, “State-controlled entities as ‘investors’ unde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October 8, 2012.

 

所有之前的《FDI展望》可通过以下网站获得:

http://www.vcc.columbia.edu/content/fdi-perspectives.

 



*XiaofangShen (xshen2@live.johnshopkins.edu) 目前是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的高级访问学者,她曾经作为一名投资环境专家在世界银行集团工作了22年。作者在此感谢IlanAlon, Hinrich VossKenny Zhang的同行意见与帮助。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哥伦比亚大学或其合作伙伴和其支持者的观点. 哥伦比亚国际直接投资展望(ISSN 2158-3579)是同行评议刊物。

[1] “希拉里·克林顿非洲之行含沙射影批评中国,《卫报》, 201281日,可访问以下网站: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2/aug/01/hillary-clinton-africa-china.

[2]  出处同上。

[3] 包括四个主要对象: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和加纳,再加上利比里亚和卢旺达。

[4] 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的不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时,需要获得政府批准/登记/备案。

[5] 如需更多与本文讨论相关的数据,请参阅XiaofangShen,中国在非私人投资:谜团与现实,”世界银行政策研究论文系列631120131月, 可访问: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198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