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城镇化是制度改革的过程

发表日期:2014/11/11 已经有42位读者读过此文

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城镇化是制度改革的过程


徐林司长简介 :19626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86年入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2年任发展规划司副司长;20066月任财金司司长;201210月任发展规划司司长。其间获美国政府汉弗莱奖学金和新加坡政府李光耀奖学金资助,分别在美国美利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曾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多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参与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参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专门负责工业补贴的谈判。

城镇化应该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如果没有经济发展,光把农民往城镇赶,人为推动、人为拔,一定有问题

  117日举行的城市中国计划(UCI)年会上,徐林表示,多项新型城镇化配套政策正在陆续出台,新型城镇化试点正在推进。

   今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下称《规划》)印发后,发改委在推进一系列工作的同时,也在此过程中试图加强宣传和解读,因为大家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很不一样,有的方面理解还不是很到位。

  他认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讲话中说的,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非农产业发展、农民到城镇转移就业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没有经济发展,光把农民往城镇赶,这不行。如果是人为推动,人为拔的过程,一定有问题。徐林认为,城镇化要随着经济发展规律,顺势而为。

  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仍要编制城镇化规划的原因,是中国有一些制度障碍阻碍这一过程自然发生,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阻碍了城镇化按经济发展自然往前走。

  所以城镇化是制度改革的过程,需要消除阻碍制度改革的城乡分割的问题,如土地产权的问题。他续指,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致力于把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作为重点,让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在自愿基础上在城镇落户;让不愿意落户的农民工也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基础公共服务。

  徐林一方面强调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方面也强调以人为核心,光盖楼,光修马路,不是新型城镇化,只会催生空心城、鬼城。

目前已经在推进的工作包括把《规划》的一些重点工作分工落实到各个不同的部门,同时明确了2014年到2015年的工作重点。

  相关配套政策也在陆续出台过程中。7月份,公安部经国务院同意已经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并要求每个城市制订自己不同的户籍改革的做法。

  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发布,要求出台农民工社会保障、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详细规定。

  11月初发布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将特大城市由100万人口以上调整为500万以上。把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定位为超大城市。大城市规模由过去的50万提高到100万:100万到500万人口,为大城市;但分为两类,100300万人口叫大城市一类,300万到500万人口为二类。50万以上人口是中城市,20万人口以下是小城市。

  此外,新型城镇化试点正在推进,初步确定了“62+2”的地区,意为62个市县加上两个省,开展新型城镇化的试点。试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如何在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个人不同层级进行成本分担。

  二是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包括为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合理、期限匹配的融资服务,建立合理的管理债务风险的制度,以及建立引进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的机制,包括引入公共与民营资本合作(PPP)。

  三是土地制度。相对城市内部土地集约利用,徐林认为更重要的是农村土地的制度。需要让进城农民的土地产权得到有效保护,18亿亩耕地也需要有效保护。

  这方面的改革一方面是有很多争议,另外在操作层面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很难说现在中央层面提几套方案。徐林以农村宅基地流转为例称,有两类产权需要保护,包括对农民耕地和银行(将流转的土地作为)抵押物,两方面都要保护,做不到银行肯定不愿意做

  四是需要探索更高效的行政管理模式。他表示,中国从1997年以后,基本上停止了设市。但是如东莞的虎门镇,已经有6070万的人口,按照过去的规划,比50万的大城市人口都多,显然不利于管理,应该允许按照实际情况新设市。

  他认为,不应该再采取机构上下对应的老办法,基层政府,最适合大部制改革;是否还要设4套班子?也不一定。徐林认为这些城镇化的建制都需要探索,找到可推广、可复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