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投资的挑战
Louis Brennan*
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从寻求资源向寻求资产、市场的拓展,中国对欧投资迅速增长。欧洲拥有先进技术、品牌以及成熟的市场,吸引着寻求资产和市场的中国FDI的同时,也给中国投资者提出不少挑战。这些挑战来源于:欧洲各国各异的特征、对母国的责任、中国OFDI监管以及投资者的能力。
欧洲与中国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中国企业克服其“外来性”困难重重。在东道地区甚至在个别国家运营的、与投资相关的代理机构的数量之多,可见这一挑战确实不小。对欧投资的中国企业还须通过许多欧洲国家费力而复杂的签证制度。欧洲各国中国投资分化的反应同样困扰着中国对欧投资[1]:有的积极寻求中国投资(如英国),有的则对中国投资存在疑虑甚至完全抵制(如一些南欧国家)。然而,欧洲经济危机期间,原先抗拒中国投资的国家已经更乐于接受了。
对母国的责任这一棘手问题,同样给中国对欧投资提出挑战。一些欧洲国家基于管理的不透明性、来自政府的不公平补贴以及服务于国家利益而非商业驱动等理由,拒绝承认中国企业的合法地位。中国未能坚持和实施与劳动法、健康、安全、环境相关的适当最低标准,加剧了这些国家的反感情绪。由于母国几乎没有维护公共关系的经验或需要,中国企业并不擅长管理其形象、名誉,并在东道地区的危机上反应迟缓。
母国监管以及与OFDI有关的等级制度也对中国对欧投资产生不利影响。由于能否迅速调整出价对收购的结果至关重要,因此这一影响在收购中尤为突出。但是,由于习近平所释放的改革信号,中国对OFDI的监管框架正发生显著变化——此前,超过100万美元的交易都要由发改委全面审查,如今,仅超过1亿美元的交易须经发改委的全面审查,因而大大简化了此类投资的批准程序。尽管如此,在简化OFDI监管制度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也许,中国企业在欧投资的最大挑战是调整自身的组织管理风格,从传统的等级组织模式、指挥—控制管理模式,向与欧洲主流的自主工作文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模式转变。在欧洲取得成功的中国收购者,大部分对被收购实体采取不干涉的管理方法;而那些尚未调整其管理风格的收购者则遭受考验,如核心人力资本的流失[2]以及有关声誉资本的损失。中国管理者必须有充分的准备与训练,才能适应巨大差异的欧洲文化、制度环境,依据当地的规则与惯例运营。在这方面,最近有声音呼吁[3]欧盟(EU)参与对新兴市场管理者(如来自中国的管理者)的培训项目,以确保在欧投资的积极作用。此外,如果中国投资者打算从被收购方的技术、能力中获益,则需要发展其学习能力。
展望未来,有理由相信中国对欧投资能够克服其所面临的这些挑战。中国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是快速学习者,因此具有快速适应欧洲环境的潜力。此外,最近启动的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有望解决一些给中国FDI带来挑战的不利因素。
2 Alessandra Vecchi and Louis Brennan, “An analysis of Chinese acquisitions of Made in Italy
(南开大学国经所万淑贞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