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斌教授受邀参加2015年东北亚和平与发展滨海论坛

发表日期:2015/10/17 已经有53位读者读过此文

盛斌教授受邀参加2015年东北亚和平与发展滨海论坛

 

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天津公共外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东北亚和平与发展论坛20151014-15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会议以“突破瓶颈、增信释疑、深化合作”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东北亚的安全合作机制、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美国等国约200名政要、官员、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和韩国前议长金炯午在会议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我所盛斌教授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在“如何深化东北亚经济合作”专题进行了“东北亚的繁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观点发言,并参与互动讨论。

盛斌教授演讲实录:

 

东北亚的繁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南开大学  盛斌

    

亚洲是当前全球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地区,21世纪世界的重心就在广阔的亚洲。而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又是亚洲和平与繁荣的基石。然而,与此同时,东北亚也是全球最具不确定性的地区之一,缺乏政治和解、战略互疑、军事冲突、经贸摩擦严重影响着东北亚的未来。因此,正如此次会议的主题所言,东北亚地区的关键主题就是经济与安全。它们之间可能成为相互支撑的“孪生兄弟”,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也可能成为内在冲突的“精神分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是东北亚各国领导人都应认真思考与寻求改变的重大问题。

在这里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积极和有效推进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将成为维护地区稳定、互信、共赢与发展的关键途径。

在全球区域主义的新浪潮下,东北亚国家近年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在贸易一体化方面,2014年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已经达成,正等待两国立法机构批准,它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开启了大门。此外,中日韩FTA和韩日FTA的谈判也在进程之中。中日韩三国还当前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RCEP)协定谈判中共同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它是迈向亚太自贸区(FTAAP)的重要可选路径之一。在货币与金融一体化方面,早在2003年中日韩三国与东盟共同签订了《清迈协定》,形成东亚双边货币互换网络机制,并成立了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标志着亚洲货币合作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过,必须看到,近年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有所放缓,特别是中日韩自贸区由于政治原因而几乎处在停滞状态,TPP协定的达成更是对东北亚区域一体化构成了强大的离心压力。 

第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北亚国家的多元性、历史阴影和主权争端是阻碍亚洲区域一体化的三大地缘政治障碍。当前,该地区仍然缺乏一个覆盖广泛、稳定有效和被共同认可的综合性区域一体化合作框架与机制,缺乏大国和解、缺乏领导力、缺乏政治互信、缺乏共同愿景目标阻碍了东北亚一体化的深度发展。域外势力的干预与扰乱也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本地区的“非常态”。“经济亚洲”与“安全亚洲”之间时常面临着内在冲突的挑战。此外,中日韩三国都在致力于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贸易协定网络(中心-辐条体系),但它们至今尚未达成一个高水平的FTA,从而降低了区域经济整合的效力。

第三,如何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建立在由市场驱动的区域性生产网络基础上,即本地区在历史上和业已形成的包括大量制程分割、中间品贸易、跨国资本流动、服务外包、产业关联与转移在内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在早期,日本是这一区域价值链的核心,而现在中国已演变成为“亚洲工厂”的主角。它迫切要求东北亚国家之间削减关税,拆除配额与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实施海关程序与标准相互认证等贸易便利化措施,以及提高服务业开放程度,从而增进区域内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整合效率。推进与达成区域性的FTAs无疑就是对上述体系的自然反应。

然而,这远远不够。东北亚的发展需求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我认为,东北亚亟待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以发展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规制融合为重点、以互联互通为支撑的水平型深层经济合作体系。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需要对目前尚存的货物(特别是中间产品与零部件)和服务部门的贸易壁垒进行实质性削减,从而有效地降低贸易成本与提高供应链的跨境无缝对接。这包括中国在机械、电子、交通运输设备等重要制造业部门以及电信、运输、金融等服务业部门;日韩两国则在农产品、渔业、纺织品、鞋帽、皮革、电信、运输等部门。

其次,需要从以“边界措施”为主的市场准入一体化向以“边界内措施”为主的规制协调一体化转变。后者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技术与检验检疫标准、投资、政府采购、竞争政策、资本流动、环境、电子商务等领域,通过协同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致力于全面的、高标准、高质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再次,需要从国际生产、贸易与投资的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转变。随着东北亚国家在经济与技术上差距的不断缩小,应更多地消除产业内贸易的障碍与壁垒、开放国内市场鼓励相互投资、开展跨国并购与资产重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为消费者创造多样化的福利收益和为企业家创造共赢的商业机遇。

最后,需要通过深化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化解东北亚区域内供应链集成的瓶颈问题,为区域内贸易、投资与人员流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在这方面,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日本为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和由韩国倡导建立的东北亚开发银行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

(作者:“国家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