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顺奇:中国利用外资前景广阔(经济日报)

发表日期:2016/03/07 已经有54位读者读过此文

葛顺奇:中国利用外资前景广阔(经济日报)

 

近年来,世界经济低迷,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处在低位运行。与此同时,中国吸收的FDI屡创新高,呈现风景这边独好的情形。目前,存在一些关于中国外资前景和政策的争议,本文就此予以分析。总体判断,中国利用外资业绩优秀,潜力巨大,但扩大开放、挖掘潜力的措施也十分迫切。

一、未来展望

1、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调查

作为国际投资的权威机构,联合国贸发组织每年都对世界各国的投资促进机构和跨国公司高层进行全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对FDI最具吸引力的区位,跨国公司最优先选择投资的东道国。

2、外资企业的利益回报。长期以来,我们对跨国公司在华经营业绩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大型跨国公司,还是中小国际企业,总体上各个行业均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在华利润率不但超过了其母国,还超过了任何其他东道国,成为支撑跨国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基础。通过对500强跨国公司的样本分析,来华投资早的、范围广的、规模大的企业,国际竞争力都比较强劲,而与之相反的跨国公司,经营业绩都受到了严重拖累,汽车业的表现十分明显。中国30多年的全球化进程,让所有参与的跨国公司受益良多。

3、投资方式的选择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存在合资、独资和合作三种方式,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风险和利润的平衡。中国开放初期,外商在华投资75%以上是合资方式,合作方式10%,独资不足15%。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独资企业均超过80%。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独资方式,展示了外商投资的信心。另外,中国每年吸收的FDI中,30%以上来自于增资。这种情况表明,跨国公司在华不但盈利,而且还在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4、外资政策的调整

我们曾经把30多年来中国调整和颁布的对外商投资具有影响的政策加以汇总,按照方向划分,积极有利的促进政策和消极不利的限制政策,结果显示,几乎全部属于积极政策,特别是2011-2015年的57项政策措施。曾经被认为是限制性措施的两税合一、跨国并购与国家安全审查、劳动保护制度改革、环境保护加强、反垄断措施实施,其根本目的不是限制外资,而是中国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优化外资,重视质量,强化投资后收益的必然,是中国外资政策由初级向高级,由规模向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事实上,至今,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经济战略,以及名目繁多的载体建设,不断创新的投资促进新举措,无一不是展示中国扩大开放,强化吸引外资的行动措施。

5、营商环境的改善

影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因素众多,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便利化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都是比较重要的普遍性因素。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动机主要基于市场导向和效率导向,影响最为关键的因素,例如庞大的经济规模,高速的经济增长;高科技人才的质量与成本;全方位的完善的基础设施;规模经济与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只有中国最完整存在的。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这些区位因素不但没有弱化,反而趋于增强。也许在其他国家拥有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但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不会基于一个单一要素,而是取决于一系列综合优势。

二、如何看待外商的撤资行为

不可否认,外资在华存在投资转移或撤职现象。本文通过收集分析2010以来广为关注的约30起撤资企业,包括:松下、大金工业公司、微软、东芝、西铁城、TDK、Adidas、汇丰、达能、雀巢、百思买、大宇国际公司等,研究发现:

首先,外资企业的关停并转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每年有数万家外资企业注册成立,同时伴随着许多企业的关闭转移。

第二,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发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聚焦国际竞争力,重塑全球价值链体系,不可避免伴随着一系列的跨国并购和资产、业务重组。

第三,世界经济不景气,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劳工、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贸易企业经营困难。

第四,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带来一部分企业难以适应新技术的变迁和创新,导致母公司竞争力下降,这种情况不仅仅表现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

第五,中国的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短缺经济到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从低阶产品满足到高品市场需求,企业面临升级。转换过程中部分企业将被淘汰。

总之,从世界全球化、母公司战略、技术变革、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等综合视角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的关停并转问题,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撤资问题被无限夸大了。许多因素不是中国的原因,而是外部因素的影响所致。

三、关于反垄断措施

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反垄断措施,对日本住友、精工、丰田、克莱斯勒、奔驰、奥迪、微软、高通、三星、LG、奇美、友达等外资企业开展调查和处罚。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思考以下方面:第一,跨国公司在华是否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存在某种垄断行为?第二,反垄断措施是否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有些公司在国外也遭受到反垄断审查?第三,被处罚的外资企业是否离开中国,发生投资转移了?第四,反垄断措施的实施对象是否针对外商投资企业?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对外资企业都会加以监管,只要基于国际规制和透明性、公平性原则,这与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是否恶化没有关系。

四、挖掘利用外资潜力的措施

虽然中国利用外资业绩优秀,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外商投资潜力不足,来源国(地区)过度集中,与发达国家双向投资不平衡,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均衡,跨国并购比例过低,外资质量没有明显提高,投资后监管措施没有跟上等。如何把中国进一步吸收外资的潜力转化为现实,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服务业开放。长期以来,中国吸收的外资集中在制造业,2010年以来,服务业超过了制造业,2015年服务业FDI占61%,制造业为30%。制造业该来的外资都来了,服务业由于没有开放,想来的外资来不了。服务业的外资潜力巨大,如果服务业进一步开放,FDI的流入将会翻倍增长。

第二,政府职能转变。虽然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但在准入限制、流程管理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外资企业投资成本增高,投资周期延长,投资风险增加。实施科学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落实。

第三,提高跨国并购水平。跨国并购与新建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本质上没有区别,全球跨国投资以及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跨国并购都达到了40%以上。中国利用的外资中,跨国并购除了2015年超过10%,其余均维持在5%的水平。这种现象,与对跨国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的错误理解密切相关。目前,中国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加强供给侧改革,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全球价值链体系,鼓励跨国并购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第四,注重反向投资。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2014年以来,双向投资基本实现平衡。截至2015年底,2万多家母公司对外投资了3万多个项目,存量超过1万亿美元,“走出去”企业的反向投资将成为吸引投资的新来源。

第五,开放载体建设。长期以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目前,中国创新成立了种类繁多的新型开放载体,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特别是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试验区的成立,及其在投资开放、贸易便利、金融自由、要素流动、职能改革方面所推行的一系列开放和创新举措,将为外商来华投资提供新的机遇。